安妮日記: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寫日記對我這種人是非常奇怪的經驗。我以前沒寫過東西,而且我覺得以後不會有人有興趣讀一個十三歲女生的胡思亂想,不管是我還是別人。哎呀,管他的,我就是想寫,更想說出心裡所有的想法和感受。
「紙比人有耐心。」有天我又有點沮喪,托著下巴呆坐在家裡,覺得無聊又無精打采,不知該留在家裡,或是應該出去走走,最後還是待在原地想東想西。當時我想到這句諺語。沒錯,紙的確更有耐心。我不打算讓別人看這本被尊稱為「日記」的硬皮筆記本,除非我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否則誰也不會讀到這本日記。
這就回到一開始促使我寫日記的原因:我沒有朋友。
讓我說清楚一點好了,因為沒人會相信一名十三歲少女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非常孤單。沒錯,我並不孤單,我有疼我的爸爸媽媽,一個十六歲的姊姊,還有大約三十個可以稱做朋友的人。有一大票男生暗戀我,他們愛慕的眼神總是希望再多看我一眼,在教室有時還想辦法用破掉的小鏡子偷瞄我。我有很多親戚,疼我的姑姑阿姨,還有一個溫暖的家。沒錯,從表面上看,我什麼都不缺,只是少了一個真心的朋友。我跟朋友相處時,就只想著要開心,除了日常話題以外,沒有勇氣談論其他事,大家好像無法再親近一些,這就是我的煩惱。我們彼此無法推心置腹,也許問題在於我。不管怎樣,事實就是這樣,而且很遺憾,不太可能會改變。這就是我開始寫日記的原因。
為了提升這位期待已久的友人在想像中的形象,我不想和多數人一樣只是隨手寫下一些發生的事,我希望日記本成為我的朋友,我還要叫這個朋友「吉蒂」。
如果我突然就開始寫,沒有人會懂我告訴吉蒂的故事,所以,雖然並不願意,我最好還是簡單說一說我的生活。
我的爸爸是我見過最好的爸爸,他在三十六歲時跟媽媽結婚,媽媽當時25歲。姊姊瑪歌1926年出生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我1929年6月12日出生,4歲前都住在法蘭克福。因為我們是猶太人,1933年爸爸移民到荷蘭,擔任荷蘭歐佩克塔公司的總經理,這間公司生產製作果醬所需的材料。9月時,媽媽伊迪絲.荷蘭德.法蘭克跟爸爸前往荷蘭,我跟瑪歌被送去亞琛外婆家。12月時,瑪歌去了荷蘭,我到隔年2月才去。到了那裡,他們突然把我抱到桌上,說是給瑪歌的生日禮物。
我立刻進了蒙特梭利幼稚園,讀到6歲,然後上一年級。我的六年級老師是古佩魯斯校長,學年結束時,我們傷心哭著說再見,因為我就要去讀瑪歌讀的那一所猶太學校。
我們的生活並非無憂無慮,因為留在德國的親戚受到希特勒反猶太法的迫害。1938年發生幾次大屠殺後,兩個舅舅逃離德國,在北美找到安身的地方,年邁的外婆搬來跟我們一起住,她那時73歲。
1940年5月後,快樂的時光久久才出現一次。先是戰爭,接著是投降協定,然後德國人來了,我們猶太人的苦日子開始了。接二連三頒布的反猶太法令嚴格限制我們的自由:猶太人必須在衣服上繡黃星,猶太人必須交出自行車,猶太人禁止搭乘電車,猶太人禁止乘車,自己家的車也不行。猶太人只能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買東西,猶太人只能光顧猶太人開的理髮店與美容院,猶太人在晚間八點到清晨六點之間不能外出上街,猶太人禁止去戲院、電影院與所有其他娛樂場所。猶太人禁止使用游泳池、網球場、曲棍球場與所有其他運動場地。猶太人不准划船,猶太人不准參與公開體育活動,猶太人在晚間八點後不准坐在自己家或朋友家的院子。猶太人不准上基督徒家拜訪,猶太人只能上猶太學校,等等。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日子還是一天天過去。賈姬常對我說:「我什麼都不敢做,因為我怕做到不准做的事。」
1941年夏天,外婆生病要動手術,所以我那年的生日沒怎麼慶祝,而前一年1940年夏天,大家也沒好好幫我過生日,因為荷蘭的戰爭才剛結束。外婆在1942年1月過世,沒人知道我好想好想她,也沒人知道我仍然深深愛著她。1942年這次過生日,算是彌補前幾年的生日,外婆的蠟燭也跟其他人的一起點亮了。
我們一家四口過得還好。日子就這樣來到了這一天,1942年6月20日,我認真開始專心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