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损伤科室:骨科概述由外伤、挤压等因素造成的桡神经损伤典型表现为手腕下垂无法抬起,感觉麻木,伸腕、伸指障碍主要由切割伤、刺伤、骨折、压迫等导致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或行手术治疗定义桡神经受到外伤、挤压等因素(如骨折、睡眠姿势不当等),或因代谢障碍、感染等引起的损伤。桡神经主要来源于颈5~胸1神经根,是臂丛后束的延续。在手腕部支配桡侧(大拇指侧)2个半或3个半手指背侧及腕部的感觉。分类按照损伤方式进行分类开放性损伤:切割伤、机器绞伤、枪弹伤等可致桡神经完全或不完全离断。闭合性损伤:牵拉伤、压迫、骨折、桡骨头脱位、睡眠姿势不良、拄拐杖姿势不良等导致上臂后方受压迫。病因致病原因开放性损伤因素切割伤、机器绞伤、刺伤、枪弹伤等,可致桡神经完全或不完全离断。闭合性损伤因素压迫伤等可致桡神经损伤。肱骨干骨折(中下1/3骨折)、桡骨头脱位、孟氏骨折等压迫桡神经而造成损伤。牵拉儿童的双臂容易导致桡骨头脱位,造成桡神经损伤。上肢外展过久、头长时间枕在上臂、腋臂角处石膏支架、腋杖放置不当以及酒后长时间侧卧(周末综合征)可导致上臂后方受压迫,可致桡神经主干损伤[1]。由创伤、肿物压迫等致前臂近端的桡神经压迫,会造成桡管综合征。如止血带压迫、石膏/敷料压迫过紧等。症状主要症状根据损伤的部位,桡神经损伤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感觉异常腕关节附近桡神经损伤可表现为虎口、拇指、食指手背侧出现麻木、酸胀感等。活动受限前臂近端损伤可表现为手腕不能伸直,手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外展或伸直功能缺失。畸形如果是肱骨干骨折所引起的,临床上会产生垂腕、垂指、前臂旋前畸形。如果是桡骨头脱位,由于桡侧伸腕长肌的功能尚存在,故无垂腕畸形。其他症状开放性损伤还可能出现皮肤伤口、伤口出血不止(伤及动脉)、骨折、伤口处剧烈疼痛等症状。石膏/敷料压迫过紧会导致石膏固定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远端肢体变苍白(缺血)等症状。就医就医科室骨科若受伤后出现手腕下垂、活动无力,虎口区有麻木、酸胀感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骨科。如果所在医疗机构骨科分科较细,还可以就诊手外科。就医准备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就医提示受伤后立即就医,不要过度活动上肢和手腕,不要自行进行按摩。就医准备清单症状清单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是否出现虎口、拇指、食指背侧麻木、酸胀等感觉?是否出现手腕不能伸直、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向外展开等情况?是否出现小臂不能向后旋转等情况?是否出现手肘不能伸直或弯曲等情况?上述情况出现多久了?有无明确原因?病史清单上肢及手腕是否受过外伤?具体情况如何?治疗过程如何?近期是否拄拐?检查清单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检查(或CT)。特殊检查: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药清单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止痛药:如去痛片等,帮助缓解疼痛。营养神经类药物:例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维生素D等,帮助神经恢复。诊断诊断依据病史有手臂外伤史、不良姿势睡眠史、使用拐杖史。临床表现有虎口、拇指、示指背侧感觉迟钝、麻木等异常。伸指、伸腕不能,可有垂腕等表现。影像学检查超声目的:检查桡神经的形态、连续性和压迫部位。意义:超声可见神经断裂、回声减低、神经结构显示不清,提示桡神经受到压迫或桡神经断裂。X线检查(或CT)目的:评估危害桡神经的骨性病变。意义:X线提示有明显的骨折断端、骨皮质中断,提示伴随骨折,可确定骨折的位置,进而确定桡神经损伤的位置。神经电生理检测目的:用于桡神经损伤的定性定位诊断。常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意义:肌肉松弛时肌电图显示有数量多的纤颤电位、正锋波,最大用力时减弱干扰型或离散型,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波幅降低,可能有神经损伤。分级按照桡神经损伤程度进行分级(Sunderland五度分类法):第一度损伤:传导阻滞,神经纤维完整。第二度损伤:轴突中断,但神经内膜管完整。第三度损伤:神经纤维(包括轴突和鞘管)横断,而神经束膜完整。第四度损伤:神经束遭到严重破坏或断裂,但神经干通过神经外膜组织保持连续。第五度损伤:整个神经干完全断裂。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病变相似点:都会导致上肢感觉障碍(麻木、乏力等)不同点:桡神经病变的症状仅限于单侧上肢,而中枢神经病变往往还会有头晕头痛、四肢感觉异常等表现。通过颅脑磁共振、超声、肌电图等可鉴别。尺神经损伤相似点:都可产生伸腕无力,手指麻木等症状。不同点:尺神经损伤还可有肩膀不能向外伸展、手像动物爪子(爪形手)等症状。而桡神经损伤可表现为垂腕,大拇指、示指、中指麻木无力。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肌电图等可鉴别。治疗治疗目的:恢复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恢复神经支配的肌肉功能。治疗原则:开放损伤需要尽量早期修复,闭合损伤可先保守治疗,动态观察恢复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一般治疗适应证:闭合性桡神经损伤。如果是压迫导致肢体麻木,应尽快去除导致桡神经压迫的外在因素,如石膏、细带、止血带、配饰品等。如果是骨折、脱位导致的桡神经损伤,首先治疗原发病,将骨折、脱位闭合复位,观察2~3个月。如果肱桡肌功能恢复,可继续观察;若无恢复,则早期手术探查。若显著影响手部的抓握功能,或者可能导致手及腕关节屈曲挛缩,则在观察病情期间利用矫形支具固定,来维持伸腕、伸指和拇指外展等。药物治疗镇痛类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去痛片、布洛芬等。药物的作用: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用药注意事项:对于非那西丁和咖啡因等药物过敏患者禁用,禁止长期使用,会造成严重肾损害。营养神经类药物常用的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2等。药物的作用:营养神经,提高神经兴奋性,恢复神经功能,减轻麻木感。用药注意事项: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能长期大量服用。儿童和妊娠妇女慎用。手术治疗桡神经松解术手术目的:解除神经纤维的直接受压,改善神经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适应证:桡神经部分损伤、压迫造成不适者;桡神经闭合性损伤复查功能恢复不满意者。禁忌证:桡神经完全断裂者。术后注意事项:避免直接压迫手术区域的姿势;适当进行康复运动。并发症: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桡神经修复术手术目的:修复断裂、坏死、病变的神经组织,快速根除神经系统疾病。适应证:桡神经闭合性损伤复查功能恢复不满意者;开放性损伤见桡神经断裂者。禁忌证:受损神经已经错过修复时机者。术后注意事项:适量运动;禁止抽烟、喝酒;适度按摩推拿。肌腱移位术手术目的:替代瘫痪的肌肉、恢复肢体功能。适应证:桡神经损伤引起支配肌肉的瘫痪,影响肢体功能者。禁忌证:供区肌肉肌力在4级以下;手术患者年龄过小(小于5岁)。术后注意事项:需将肢体固定在特定位置,使肌腱处于放松状态;早期以被动训练为主,后期以主动训练为主,预防肌腱粘连。康复治疗物理疗法适应证:神经损伤部位局部缺血水肿、存在瘢痕、粘连等情况者。常见方法:紫外线、超声波、电刺激等。作用: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减轻组织间、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和张力;软化瘢痕;促进神经纤维生长。注意事项:有严重心脏病、动脉硬化、出血倾向者不适合做此类物理治疗。功能训练适应证:锻炼肌肉,恢复运动功能;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内容:指导患者有目的地进行功能锻炼,如进行肘关节和前臂功能训练,例如每天进行伸腕动作30次/组,一天3组等。作用:让患者通过主观努力,引起相应瘫痪肌群的主动收缩,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预后治愈情况总体预后情况未治疗可出现手部麻木、酸胀等感觉异常的情况,还可出现手指、手腕、手肘伸展困难等情况,远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治疗后大部分闭合性桡神经损伤神经连续性良好,通过3~4月保守治疗神经功能可改善。多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满意,不会产生感觉麻木、酸胀的后遗症。不同程度损伤预后情况第一度损伤:通常在3~4周内自行恢复。第二度损伤:可自行恢复,恢复时间不尽相同。第三度损伤:恢复常不完全,可能会出现手部麻木、酸胀感减轻但不能完全消失等情况。第四度损伤:很少能自行恢复,需手术修复。术后辅以康复治疗加快恢复。第五度损伤:需手术修复才能恢复,术后辅以康复治疗加快恢复。日常日常管理饮食管理无特殊饮食禁忌,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生活管理术毕回病房平卧硬板床2小时后可自由翻身,48小时后石膏固定后可下床活动。早期被动活动腕关节,使腕关节保持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挛缩。日常生活避免过度使用手腕、手臂,以免加重压迫症状。出现不适,及时休息。睡眠时避免头部长时间压迫一侧手臂,容易使桡神经受到压迫。病情监测患者要观察自己受伤的一侧手是否出现虎口感觉异常,伸指、伸腕、伸肘无力等症状,如存在或持续加重需尽快就医。随诊复查重要性:定期复查可明确桡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诊时间:通常需要遵医嘱进行复查。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彩超、X线检查。预防严格按照说明操作具有切割功能的机器,避免受伤。避免暴力拉起儿童的双臂导致桡骨头脱位,进一步引起桡神经损伤。日常活动尽量避免外伤,做好防护。当受到撞击导致骨折时,不能自行挪动受伤肢体,避免进一步造成神经损伤。且若出血量大需行止血带压迫时,避免包扎过紧、过久。要选取宽布条,定时松解。睡眠时避免头部长时间压迫一侧手臂,容易使桡神经受到压迫。参考文献[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0-721.[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8:1249-1254[3]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下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张强华,闵继康,袁永健, 等. 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诊治[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5]付慧明, 刘秀梅, 孟庆刚. 不同原因桡神经损伤手术前后护理研究与康复治疗[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5):2938-2940.[6]宋海英, 李丽. 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术前肢体的保护[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02):242-243.[7]Ljungquist K L, Martineau P, Allan C. Radial nerve injuries[J]. 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2015, 40(1): 166-172.[8]Latef T J, Bilal M, Vetter M, et al. Injury of the radial nerve in the arm: a review[J]. Cureus, 2018, 10(2).[9]Terzis J K, Konofaos P. Radial nerve injuries and outcomes: our experience[J].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1, 127(2): 739-751.[10]Ricci F P F M, Barbosa R I, Elui V M C, et al. Radial nerve injury associated with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study[J]. Acta Ortopédica Brasileira, 2015, 23: 19-21.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6 13:41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编审医生张伟主任医师小荷医典专家团骨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三甲担任亚太创伤学会(SICOT)中国创伤委员
中国生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秘书
创伤工作组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显微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录概述病因症状就医诊断治疗预后日常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