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特別註明,本條目所有時間皆為東八區標準時間(UTC+8)。
毛澤東逝世及追悼活動日期1976年9月9日 (1976-09-09)時間0時10分持續時間1976年9月9日—1976年9月18日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202別墅參與者華國鋒(致悼詞)、王洪文(主持)、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共黨員、中國大陸各地軍民、世界各國領導人和毛澤東支持者[1]
北京時間1976年9月9日0時10分,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於北京逝世,享年82歲(虛齡83歲)。9月9日下午4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聯合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新華社以《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的形式聯合發表訃告,向國內外正式公佈了這個消息,並總結和評價毛澤東的一生。訃告由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員耿紹光(即夏青)擔任廣播,稱:「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敬愛的偉大領袖、國際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偉大導師、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患病後經過多方精心治療,終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於1976年9月9日0時10分在北京逝世」。
繼1月8日周恩來、7月6日朱德先後逝世,毛澤東是第三位於1976年逝世的中國國家重要領導人。
迄今中國政府並無正式透露毛澤東的病因。
晚年病情[編輯]
1970年[編輯]
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之後,毛澤東睡眠已很不好,不停地咳嗽,痰多又吐不出,打針也不管用,好了又犯,沒有完全止住過;有時因為咳嗽而無法臥床,只能日夜坐在沙發上[2]:299。
1971年[編輯]
1971年快入冬時,被診斷為大葉性肺炎,肺部疾病又影響心臟[2]:288。
1972年[編輯]
1972年初曾發生嚴重休克[3]。
1973年[編輯]
1973年,毛澤東眼睛也越來越看不清楚,老年性白內障發展得很快[2]:331。
1974年[編輯]
1974年6月,毛澤東健康出現明顯問題,經神經科和內科專家會診後提議,中共中央決定第二次為毛澤東專門成立醫療組,成員包括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呼吸管理、外科、重病護理等方面專家;醫療組存在兩年多,直到毛澤東去世[2]:378。7月,身患多種疾病之毛澤東準備赴南方易地休養;7月18日毛澤東抵達武漢,進行眼病會診[2]:378-379。8月間,經來自各地之眼科專家確診:毛澤東雙眼都患有老年白內障,以右目為重,左目稍輕[2]:379。毛澤東兩腿和雙腳浮腫,在11月29日至12月4日在室內游泳池裏游泳4次,到12月5日為毛澤東一生中最後一次游泳[2]:393-394。
1975年[編輯]
1975年2月,毛澤東說話含混不清,兩腿時常疼痛,醫生建議盡可能少看書、多運動[2]:404。毛澤東之健康狀況在回北京後越來越壞,吃藥也沒有多少效果,1975年下半年以後,在床上躺着時間多[2]:423。7月23日,毛澤東同意對白內障眼病施行手術治療,第二天毛澤東之左眼能看見東西[2]:430,手術後恢復一半視力[4]。
1976年[編輯]
1976年4月20日 毛澤東會見埃及時任副總統穆巴拉克
1976年,毛澤東健康狀況迅速惡化,吃藥吃飯都需要人餵,每天只能吃一二兩飯,行走更是困難[2]:445。周恩來於1月8日在北京病逝[2]:445。5月起,毛澤東病情不斷加重,身體極度衰弱;5月27日,毛澤東最後一次會見外賓——巴基斯坦總理布托,此後不再公開露面[5];6月初,毛澤東突患心肌梗塞,經過及時搶救,才脫離危險[2]:462。7月,毛澤東許多時間處昏迷半昏迷狀態,靠鼻飼生活[2]:464。進入8月,毛澤東健康狀況更趨惡化,已常處昏迷狀態[2]:465。8月18日,中共中央《關於唐山豐南一帶抗震救災的通報》,是毛澤東生前圈閱之最後一份文件[2]:465。9月8日,毛澤東看文件、看書11次,共2小時50分鐘[2]:465。
護理記錄[6]
醫療組全體醫生:胡旭東、陶壽淇、方圻、吳潔、姜泅長、高日新、翟樹職、李志綏、陶桓樂、王新德、薛世文、周光裕、朱水壽、徐德隆、李春福
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
零時零分 體溫36.9℃,脈搏103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170/80(mmHg),看文件14'。按摩雙下肢,腹部人工輔助呼吸,有些微汗,生理鹽水噴口腔六下。
零時五十分 呼吸24次/分。看文件10'30'。輔助人工呼吸,按摩下肢。
一時十分 看文件15'30"。
一時二十九分 血壓150/70(mmHg),T波倒置,ST段壓低0.15mv。(註:表示心肌缺血。)
一時四十分 主席自己使勁。馬上去看,發現尿床約200ml。
一時四十五分 血壓180/80(mmHg)。看文件10'。
二時零五分 脈搏116次/分。看文件9'。爽身粉擦大腿。
五時十六分 有輕度紫紺(註:表示缺氧),尿床200cc。
五時五十分 換枕頭及耳枕。看書7'。
十一時十五分 體溫37℃,脈搏102次/分,呼吸26次/分。雙手雙腳發涼。
十一時二十一分 嘴唇紫紺明顯。做呼吸器很短,不要。手指甲發紺。
十一時五十分 ST段壓低加深0.3mv。(註:表示心肌缺血加重。)
十二時四十七分 看文件21'。液體滴數速(度)調至20gtt/分。(註:即分鐘二十滴。)
十三時十五分 ST段壓低0.3mv。出現二個室性早跳連續發生。(註:表示心肌缺血加重,並有一定程度的心律失常。)
十三時十八分 看文件12'。
十四時零四分 口唇、手指甲發紺明顯,給做呼吸器1'27'。
十四時零八分 繼續做腹部人工輔助呼吸。
十四時零九分 脈搏106次/分,呼吸24次/分。看文件18'。
十四時三十五分 血壓160/65(mmHg)。看文件23'。按摩右上肢及雙腳。
十六時三十分 ST段壓低0.1-0.2mv,室性早跳一次。
十六時三十七分 看文件30'。[註 1]
逝世前後[編輯]
1976年9月8日中秋節,毛澤東血壓開始下降,入夜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分批前往看望毛澤東;9月9日零時10分,經連續4個多小時搶救無效,毛澤東心臟停止跳動[2]:466。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202別墅內逝世。
醫療搶救記錄[6]:前插頁,158
醫療組全體醫生:胡旭東、陶壽淇、方圻、吳潔、姜泅長、高日新、翟樹職、李志綏、陶桓樂、王新德、薛世文、周光裕、朱水壽、徐德隆、李春福
18:34 做呼吸器1',又做雾化吸入4'46''
18:39 喉嚨里有痰咳不出,拍背,呼吸乏力
18:40 生理鹽水噴口腔
18:45 做呼吸器27''
18:47 痰咳不出,用吸痰器吸痰,吸出一點,拍背
18:50 做霧化吸入10'
19:05 19:00 ST段壓低0.2mv,室性早跳一次
19:07 開泵從胃管進西瓜水50ml,進食前■■(因系手跡,此二字辨認不清)未抽出胃液,打進10ml■(因系手跡,此一字辨認不清)水也未抽出,未發生嗆咳
19:17 口唇、手指甲發紫,做呼吸器10'
19:20 從胃管進K-lor0.75克,沖水40u,白水沖管10 u 4.50 u
19:25 入睡10',做呼吸器後紫紺好一些
19:35 生理鹽水噴口腔
19:39 喉嚨里有痰,拍背,生理鹽水噴口腔
20:05 紫紺明顯,吸痰及用呼吸器幾分鐘後紫紺一度減輕
20:30 四肢發涼,神志模糊,紫紺又加重,用呼吸器後稍減輕
20:55 神智更不清楚,經鼻腔吸痰時無反應
21:44 出現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
22:15 血壓降至80/85(mmHg)
23:44 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
(9月9日)00:04 抽吸兩下,血壓測不到
00:06 自主呼吸完全消失
00:10 心跳停止
1976年9月9日,《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發佈,宣告毛澤東逝世[2]:466;同日組成毛澤東治喪委員會[2]:468。9月9日16時整新華社發佈通訊《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同時播出,正式公佈毛澤東的死訊,華國鋒、王洪文、葉劍英、張春橋、江青、姚文元、李先念等人擔任毛澤東治喪委員會委員。
中共中央至今尚未公佈毛澤東因何病而死[7]。參與了毛澤東遺體解剖的劉雪桐後來說,毛澤東死因是心血管疾病[8]。曾任毛澤東醫療組組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五醫院院長的李志綏在其移民美國後出版的回憶錄中稱,毛澤東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而不是帕金森氏症[9][10],其死因是漸凍人症及心血管疾病[9]:9[11]。
1976年9月11日至9月17日人民大會堂舉行毛主席弔唁儀式,各方代表30多萬人參加弔唁;9月18日下午3時,「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開始[2]:468。王洪文主持,華國鋒致悼詞,共計數十萬北京及全國各地的民眾參與了追悼大會。華國鋒致悼詞以後,參加追悼大會的群眾向毛澤東遺像三鞠躬,最後現場奏《東方紅》,追悼大會結束。當時天安門廣場上站了前來悼念毛澤東的民眾,人數估計多達幾十萬,全國各地同時舉辦相關的追悼活動,並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實況轉播。
由於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位重要領導人接連逝世,致使中央權力一度出現真空,因而政治局面頓時變得異常複雜,促使北京權力中心的各方加快了相關的計劃與行動。在毛澤東逝世將近一個月後,1976年10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連同葉劍英、汪東興等黨和國家高層元老採取果斷措施,將江青等「四人幫」成員隔離審查,一舉結束了已進行十年有餘的文化大革命,史稱「粉碎四人幫」。事後,華國鋒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正式成為新一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
身後安排[編輯]
毛澤東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陵寢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
早在1956年,毛澤東曾在遺體火化的倡議書上簽字。在其他場合,毛澤東還說過希望死後歸葬湖南湘潭。後來,毛澤東曾在八寶山公墓為他和江青選擇了一塊墓地。雖然毛澤東生前鼓勵火化、並在火化同意書上簽名,但出於政治需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將他的遺體做永久保留。初時暫厝人民大會堂,完成防腐處理後被安放在水晶棺內[2]:470。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宣佈將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側正陽門北側建立毛主席紀念堂,以永久保存遺體以此來供後人瞻仰[12][13]。該紀念堂於1976年11月24日奠基,紀念堂半年後完工,盛放遺體的水晶棺也製作完成。1977年8月29日,盛放有毛澤東遺體的水晶棺被移入紀念堂內。1977年9月9日,在毛逝世一周年之際,舉行該紀念堂落成典禮大會,正式對外開放[14]。由中共中央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維護和運營。1980年8月21日和8月2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採訪時表示將會保留該紀念堂,並且還同時還承諾將會永遠保留天安門城樓上的在「兩個『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中間的毛澤東頭像[15]。後來,參觀毛主席紀念堂成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旅遊項目[16]。
各方反應[編輯]
在消息公佈後的15分鐘內,世界主要的媒體,包括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都報道毛澤東的死訊。
9月9日,聯合國總部下半旗致哀,9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為毛澤東逝世發唁電;9月21日在第31屆聯合國大會開幕式上,與會140多個國家之代表為悼念毛澤東肅立默哀[2]:469。
123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出共169件唁電和唁函;105個國家的領導人及其代表或政府代表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各國使領館弔唁。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共計55個國家為毛澤東逝世下半旗致哀:
阿富汗、 孟加拉、 民主柬埔寨、 北韓、 印度、 科威特、 老撾、 尼泊爾、 新西蘭、 巴基斯坦、 斯里蘭卡、 敍利亞、 土耳其、 北也門、 越南;
阿爾巴尼亞、 塞浦路斯、 法國、 西德、 羅馬尼亞、 瑞士、 南斯拉夫;
阿爾及利亞、 貝寧、 博茨瓦納、 乍得、 剛果、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埃塞俄比亞、 加蓬、 岡比亞、 加納、 幾內亞、 畿內亞比紹、 肯雅、 馬達加斯加、 馬里、 莫桑比克、 尼日爾、 尼日利亞、 塞拉利昂、 索馬里、 蘇丹、 坦桑尼亞、 突尼斯、 烏干達、 扎伊爾、 贊比亞;
阿根廷、 加拿大、 智利、 圭亞那、 巴拿馬、 委內瑞拉。
澳洲、 牙買加、 毛里裘斯、 荷蘭、 塞拉利昂等國議會舉行追悼儀式或通過決議,對毛澤東逝世致哀[17][18]。
美國[編輯]
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第一時間向北京致唁電:
“
在任何時代成為歷史偉人的人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領導是幾十年來改造中國的決定性因素,他的著作給人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確是我們時代的一位傑出人物。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訪問北京時曾有幸會見了毛主席。我們的談話促進了美中關係沿着我們兩國早先設想的路線發展。請讓我現在象那時一樣申明,美國決心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完成我們關係的正常化。這將是讚揚他的遠見的恰當的方式,也將有益於我們兩國人民[19]。
”
此後他又在記者會上發表了聲明:
“
毛主席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是一位以他的行動深刻地影響到他的國家的發展的領導人。他對歷史的影響將遠遠超出中國的國界。
美國人不會忘記,正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同美國一起採取行動結束了一代人的敵對情緒,在我們兩國關係上開創了一個新的和比較積極的時代。我相信,毛主席幫助創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之間的關係改善的趨勢將會繼續對世界和平和穩定作出貢獻。我代表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人民表示哀悼[20][21]。
”
於1972年歷史性訪華的前總統尼克遜發表聲明致哀:
“
……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幾天……
毛澤東是一代偉大的革命領導人中的一位出類拔萃的人。他不僅是一個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像的詩人。
一些年以前,他寫了一首詩,這首詩說:「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毫無疑問,他只爭朝夕地為了他所看到的前景和他那樣強烈信仰的原則而努力[22]。
”
福特委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作為他的代表,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聯絡處致哀;國務卿基辛格等官員也前往弔唁[23]。
美國媒體對毛澤東逝世及毛澤東評價不一,紐約時報評價: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是一個農業佔統治地位的半封建國家,大部分人口是文盲,毛發起了一系列規模龐大,有時引發劇烈動盪的運動,旨在將它改造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到他去世時,中國已經能夠製造自己的核彈與制導導彈,成了石油生產大國。在中國的復興過程中,毛還改寫了中國的外交進程,為西方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的百年恥辱畫上了句號,為中國贏得了全新的承認與尊敬。
……與此同時,他不允許任何人反對自己的控制,為了鞏固新政權,50年代初,他發起了一場運動,數以十萬計的人們遭到處決。50年代末,不顧黨的其他領導人的批評,他發起了「大躍進」,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經濟混亂和食品短缺。在他統治的年代,他打倒了黨內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他還冒着令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的風險展開了「文化大革命」[24]。
”
蘇聯[編輯]
由於中蘇交惡,蘇聯方面只在官方報紙的角落簡短提及毛澤東去世,並通過塔斯社批評了毛澤東思想。不過蘇聯與其七個衛星國[25]曾以黨的名義集體發出唁電,但由於中蘇交惡導致中共與包括蘇共在內的部分共產主義政黨關係中斷,遭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拒收[26][27]。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基里爾·馬祖羅夫、外交部長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前往中國駐蘇聯大使館致哀[28]。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編輯]
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向中共中央發出唁電:
“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人之一,是朝鮮人民最親密的戰友。
毛澤東同志的一生和整個鬥爭歷程,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動典範,他為爭取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事業和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而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毛澤東同志高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旗幟,積極支持和聲援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自由、解放、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的革命鬥爭。
毛澤東同志一向把我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看作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鬥爭,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誠心誠意地支援我們,同我們同生死共患難,是朝鮮人民最親密的戰友。
在朝鮮人民為反對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者而進行激烈鬥爭的祖國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一切阻撓,掀起抗美援朝運動,用鮮血援助了我國人民的正義鬥爭。
毛澤東同志為加強朝中兩黨、兩國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和戰鬥團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不可磨滅的業績將永遠銘刻在朝鮮人民的心裏。
毛澤東同志的逝世,不僅是中國人民,而且也是朝鮮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的巨大損失。
毛澤東同志雖然逝世了,但他留下的崇高業績將與世長存[29]。
”
金日成於9月11日親自前往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弔唁[30]。朝鮮政府還將9月10日至18日定為全國哀悼期,下半旗誌哀,並舉行了大規模的悼念活動;中國駐北韓大使館共接待一萬餘人前來弔唁,收到唁電五千二百多封[31]。
阿爾巴尼亞[編輯]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人民議會主席團和部長會議聯名向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發去唁電:
“
在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國人民、全世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和革命者深感悲痛的時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人民議會主席團和政府、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人和全體人民向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毛澤東同志作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同以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者為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立下了豐功偉績。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人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最親愛和最尊貴的朋友,我們兩黨、兩國人民和兩個國家的兄弟革命友誼和牢不可破團結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
毛澤東同志的逝世對於中國共產黨、中國軍隊和兄弟的中國人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毛澤東同志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質為榜樣,將抑制由於失去自己敬愛的偉大領袖和導師而引起的悲痛,將以百倍的力量把他的光榮業績不斷推向前進並更加發揚光大,以加強中國的無產階級專政,爭取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勝利,粉碎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反對中國人民、反對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任何陰謀詭計。
毛澤東同志永垂不朽![32]
”
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列希、謝胡等於9月10日上午前往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弔唁[33]。阿爾巴尼亞政府將9月16日至18日定為全國哀悼日,全國下半旗致哀[34],並在9月17日舉辦了毛澤東追悼會[35]。
不過,毛澤東的逝世並沒有緩和中阿兩黨間日益加深的分歧。1977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開始公開批判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背離馬列主義的教導、反革命和假反帝的性質」[36],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訪華,中共與南共盟恢復兩黨關係的同時,於1978年7月終止了對阿援助[37],標誌着中阿關係徹底決裂。
羅馬尼亞[編輯]
羅馬尼亞總統、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在唁電中說:
“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和成功的革命的領袖,這一革命是人類生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對各國人民為擺脫外來統治、爭取自由和民族獨立、爭取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進行的革命鬥爭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在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經濟、科學和文化,提高生活水平,在建設現代化的中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表明她是當代一支強大的力量,她為世界革命變革的進程,為民族和社會的解放事業,為促進和平與社會主義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毛澤東同志是羅馬尼亞人民親密的朋友。他努力發展我們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利於兩國人民、利於社會主義與和平事業。
在這極其沉痛的時刻,我們以最大的同情,和中國共產黨人、全體中國人民分擔這一悲痛。我們相信,我們兩黨、兩國之間的友誼、合作和團結將繼續加強和日益發展。
請向逝世者的家屬轉達最誠摯的哀悼[38]。
”
齊奧塞斯庫於9月11日前往中國大使館弔唁[39]。羅馬尼亞政府將9月18日定為全國哀悼日,全國下半旗誌哀,並舉辦了毛澤東追悼會[40]。
越南[編輯]
越南勞動黨以最高規格發表唁電:
“
在中國人民和越南人民長期的革命鬥爭過程中,毛澤東主席和中國共產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勞動黨,共同精心培育了中越兩國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和戰鬥團結,這一友誼得到了日益美好的發展,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說「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
越南人民永遠銘記敬愛的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後盾,遼闊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後方」這一充滿情誼的話語。我們越南人民無比深切地感謝毛澤東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兄弟的中國人民給予我們革命事業的巨大的、寶貴的支持和援助。
毛澤東主席的逝世,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越南人民失去了一位敬愛的朋友。我們懷着真誠和深厚的感情,同中國共產黨人和兄弟的中國人民共同承受這一巨大的損失。我們堅信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和兄弟的中國人民將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前進,奪取更加巨大和輝煌的勝利。
越南勞動黨、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和越南人民遵循敬愛的胡志明主席的教導,將一如既往,竭盡全力培育越南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和戰鬥團結,使之牢不可破,萬古長青[41]。
”
孫德勝、黎筍、長征、范文同、武元甲等越南黨政領導人分別於9月10日、11日前往中國駐越南大使館弔唁[42]。9月18日,根據越南政府會議決定,越南各機關、部隊、工廠、礦山、企業(包括工地)、學校及停泊在越南港口的越南船隻下半旗致哀[43]。
老撾[編輯]
老撾黨政領導人凱山·豐威漢、蘇發努馮向華國鋒、宋慶齡發出唁電:
“
……毛澤東同志的逝世,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失去了自己敬愛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逝世,也使老撾人民失去了一位一貫給予老撾革命以支持與援助的親密戰友,老撾人民永遠銘記這一寶貴的恩情。
雖然毛澤東同志與我們永別了,但是我們堅信,老中兩黨和兩國人民傳統的兄弟友誼和戰鬥團結將繼續不斷發展。
我們代表老撾人民革命黨、最高人民議會、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和老撾人民對毛澤東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分擔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兄弟的中國人民的悲痛,並向江青同志及其他家屬致以親切的慰問[44]。
”
當時在古巴率代表團訪問的凱山·豐威漢在9月10日下午率團前往中國駐古巴大使館,弔唁毛澤東逝世[45],蘇發努馮等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於9月14日前往中國駐老撾大使館弔唁;老撾人民革命黨和老撾政府決定,從9月14日至18日,政府各部門和各地國家機關降半旗誌哀[46]。
澳洲[編輯]
澳大利亞總督約翰·克爾爵士說:「我知道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今天像個家庭失去家長一樣,感到損失[47]」,總理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評價:
“
他漫長的一生和壯麗的事業記錄了許多方面的獨特成就。他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在他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國重新贏得了民族尊嚴和國際威望。由於他的指引,近年來中國在世界事務中開始起重大的作用。新興的中國就是他永久的紀念碑[48]。
”
前總理、於任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高夫·惠特拉姆發表聲明:
“
半個多世紀以來,他領導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之一,二十七年來,他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受尊敬的領導人和精神的體現者。很少有人同一個現代國家的發展、同這個國家的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是如此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
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她在多少世紀內所未曾取得過的國際威望和國內穩定,中國人民得益於中國從未有過的最廉潔的和最有效的政府。我的同事和我悲痛地獲悉毛主席逝世,謹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我們的深切慰問[49]。
”
馬爾科姆·弗雷澤、高夫·惠特拉姆於9月10日前往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弔唁[50]。
日本[編輯]
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參議院議長河野謙三、眾議院議長前尾繁三郎、內閣官房長官井出一太郎、大藏大臣大平正芳、外務大臣宮澤喜一、前首相田中角榮、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公明黨代表竹入義勝、民社黨委員長春日一幸(日語:春日一幸)等人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誌哀[51],前往中國大使館和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弔唁者共計達一萬餘人[52]。
三木武夫就毛澤東逝世發表談話:
“
獲悉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與世長辭,不禁感到驚訝和深切的悲痛。這位主席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是八億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而且作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歷史上建立了巨大的業績。我對毛主席在日中邦交正常化時所展示的領導力量一向表示深切敬意。……我們決心遵循日中聯合聲明的精神,為了永遠發展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今後也要進一步不斷作出努力。
”
日本各界人士於10月6日下午在東京隆重舉行有三千人參加的「毛澤東主席國民追悼會」,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參議院議長河野謙三、眾議院議長前尾繁三郎、文部大臣永井道雄、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公明黨代表竹入義勝、中國駐日本大使陳楚等參加了追悼會[53]。而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國官媒也在日本官方釋出極大善意之後,重申北京支持日本主張收復被蘇聯佔領的北方四島的要求。
巴基斯坦[編輯]
巴基斯坦總統法茲爾·伊拉希·喬德里(英語:Fazal Ilahi Chaudhry)發表聲明:
“
作為改變了佔人類四分之一的人民生活的中國革命之父,毛主席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領袖之一。作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人類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毛澤東主席一貫關心巴基斯坦的幸福和進步,這使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巴基斯坦人民同兄弟的中國人民一起哀悼這位偉人的逝世。
”
巴基斯坦總理布托發表聲明:
“
……毛澤東沒有死。他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將繼續指導各國人民和各民族的命運,一直到太陽永遠不再升起。如果僅僅從中國的角度來衡量他的劃時代的功績,那將有損於對這位非凡的人物的紀念。當然,毛澤東為中國和中國的八億人民創造了奇蹟,但是他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領袖,他對當代形勢發展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今天,全世界在哀悼毛澤東的去世,但是到明天黎明降臨的時候,全世界會起來唱讚歌,永遠稱頌他。我的思想和感情,同我的同胞一樣,充滿着悲痛和哀傷。他的謙遜和風趣,他的光榮和偉大,毛澤東的英勇無畏和勝利是最明顯不過的定論。毛澤東的名字將永遠同窮人和被壓迫者的偉大而正義的事業聯繫在一起。他永遠是人類反對壓迫和剝削的鬥爭的光輝象徵,是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勝利的標誌。我們巴基斯坦人向不朽的毛澤東致敬[54]。
”
喬德里總統和布托總理親赴中國大使館弔唁;巴基斯坦全國下半旗七天致哀[55]。
南斯拉夫[編輯]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主席兼總統鐵托評價:
“
傑出的革命家、中國人民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把他的整個一生獻給了爭取現代中國的自由、獨立、創建和發展的鬥爭,幾十年來一直領導了你們偉大的國家和人民。
毛澤東主席的逝世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傑出的領袖。如果沒有他,現代中國是難以想像的。
他的逝世不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而且對整個進步人類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人們將永遠記得他的形象和他的業績。[56]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主席團副主席維多耶·扎爾科維奇、聯邦議會議長基羅·格利戈羅夫、聯邦執行委員會主席傑馬爾·比耶迪奇於9月11日前往中國大使館弔唁[57]。
此後,中南關係持續改善和發展,1977年8月30日至9月8日,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訪華,受到中方高規格熱烈歡迎[58],以此次訪問為標誌,中國共產黨和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重新恢復了黨的關係。鐵托還成為了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後,首位前往瞻仰毛澤東遺容的外國領導人[59]。
英國[編輯]
英國首相辦公室發表聲明:
“
首相和他在政府中的同事們獲悉毛澤東主席逝世的消息極其悲痛。毛主席是本世紀傑出的領導人之一,他全心全意地獻身於中國和中國人民。他將作為一位具有偉大遠見的人和具有深刻歷史意識的思想家而為人們所銘記。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他的無與倫比的成就的紀念[60]。
”
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親致唁電,首相詹姆斯·卡拉漢說,「毛澤東主席漫長的一生中,他把自己全心全意地貢獻給他的祖國和人民。中國的復興是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傑出領導的不朽見證。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疆界,無疑他將作為世界聞名的偉大政治家而被人們所緬懷[61]。」
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克羅斯蘭(英語:Anthony Crosland)[62]、前首相愛德華·希思前往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弔唁[63]。
法國[編輯]
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發表聲明:
“
由於毛澤東主席的逝世,人類思想的一座燈塔熄滅了。
他來自中國人民的下層,使中國人民擺脫了昔日的屈辱,他以他行動上獨有的魄力和果敢的思考,成功地使他們處於歷史所承認的中心地位。
法國人民通過她的總統,向失去他們稱之為他們偉大舵手的廣大中國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64]。
”
他在致全國人大常委會宋慶齡副委員長(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的唁電中稱:
“
毛澤東主席來自中國人民大眾,他使中國擺脫了昔日的屈辱,使中國恢復了歷史賦予她的中心地位。毛澤東主席的逝世使人們失去了一位非凡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活動家。他從事的偉大事業和表現出來的果敢才能對中國和世界命運的影響比任何人都要深刻。
法國不會忘記,正是毛澤東主席和深切敬仰他的戴高樂將軍一起促成了我們兩國互相接近。
值此沉痛的時刻,法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同樣感到極為悲痛[65]。
”
德斯坦於9月17日親赴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弔唁,法國總理雷蒙·巴爾、外交部長路易·德居蘭戈(法語:Louis de Guiringaud)[66]等法國高級官員也前往弔唁。9月11日,巴黎一萬餘市民舉行遊行集會,哀悼毛澤東的去世[67];9月18日,根據法國總統府的決定,法國所有公共建築物下半旗致哀[68]。
西德[編輯]
西德總統瓦爾特·謝爾在唁電中稱「毛澤東決定性地參與創造了本世紀的歷史」;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則稱:
“
毛澤東主席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創造者之一,是給中國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來的道路的人,他將為貴國人民和世界所永遠銘記。我去年同已故者的談話,給我留下了對這位偉人的不可磨滅的印象。我相信,中國人民及其領導人將遵循他的精神同世界其他各國人民一起為維護和平和人類進步而繼續努力[69]。
”
西德外長、自民黨主席漢斯-迪特里希·根舍、聯邦議院議長安妮瑪莉·倫格爾(英語:Annemarie Renger)、社民黨主席,前總理威利·勃蘭特以及其他主要政黨領袖[70]等前往中國駐西德大使館弔唁[71];9月18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有國家機關下半旗致哀[72]。
中華民國(臺灣)[編輯]
中國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在9月10日的頭版以標題「禍國殃民·百死莫贖 毛匪澤東斃命」刊登毛澤東的死訊,並在副標題稱「死訊宣佈時奪權佈置顯未完成 為匪偽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73]。
“
〔中央社臺北九日電〕為禍中國六十年的匪酋毛澤東,於今天凌晨結束了他醜惡的一生。
共匪「新華社」於今天下午四時播出匪黨「中央」、匪偽「全國人大常委會」、匪偽「國務院」與匪黨「中央軍委」的一封所謂「告全黨全軍全國全族人民書」中,宣佈毛酋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於今天零時十分在北平死亡。
共匪這一文件,匪黨未提及毛酋曾留下任何遺言,也未提及毛酋死後對繼承人問題,作了什麼安排。
「新華社」在發表這一文件中透露,毛酋不但與「疾病鬥爭」,而且在奄奄一息的時候,仍不忘掌握匪黨匪軍的權力,「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更顯示毛酋未能完成奪權的佈置,而在權力鬥爭中的煎熬中黯然死去,替匪偽頭目留下了一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毛酋顯然是在四月五日天安門事件後病情加劇,他最後一次露面是於五月二十七日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布托,六月十五日匪黨「中央」宣佈毛酋不再會見外賓。由於天安門事件引發了大陸人民的反毛反共怒火,毛酋雖在一怒之下整肅了鄧小平,但是卻無法平抑爆炸性的不滿情緒,天安門事件成了毛酋的催命符。七月底唐山發生大地震,整個大陸流傳着毛酋已臨末日的傳說,這一次大地震敲響了毛酋的喪鐘。
毛匪澤東畢生迷信權力,強調「階級鬥爭」,製造仇恨,煽動暴亂,為中國有史以來最暴虐的極權主義者,竊據大陸以來屠殺了七千萬的大陸人民,他自以為製造矛盾、發動階級鬥爭可以鞏固他的極權統治,但終於在無情的鬥爭下喪生。
他的死,正如大陸人民在天安門喊出的口號:「秦始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日
9月11日,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發表《告大陸同胞書》,號召大陸同胞、中共幹部、官兵及駐外人員「抗暴革命」:「中國國民黨是不問階級、不分彼此、只講大是大非、全民的民主革命政黨!每一個奮起抗暴的大陸同胞,就都是國民革命的精神黨員!每一個覺醒反共的共黨幹部,就都是國民革命的精神鬥士!每一個起義自救的共軍官兵,就都是國民革命的精神戰友!每一個脫離魔掌、投向自由的共黨駐外人員,就一樣是國民革命的志士仁人
[74]!」並將《告大陸同胞書》透過中華民國國軍各空飄與海漂系統,傳送到大陸各地。前線國軍各播音站,也向大陸廣播了這份《告大陸同胞書》。[75]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於9月10日發表聲明,呼籲大陸同胞「於毛匪斃命、匪黨內部權力鬥爭加劇之際,加強反共抗暴鬥爭,早日摧毀反人性、反人權的匪偽政權」。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黎玉璽與四十五個單項運動協會則呼籲大陸運動員,「把握出國訪問及比賽的機會,投奔自由[76]」。
由於香港無線電視製播《毛澤東特輯》,被認為是「通共媚匪」,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臺灣電視公司發表共同聲明,抵制無線電視的節目、影片,停止各方面合作,[77]這一行為一直到1980年代《楚留香》在台灣掀起熱潮,才宣告結束。
至於台灣民間,則在報道翌日,街頭有人放鞭炮、貼標語、掛出中華民國國旗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慶祝。[78]
註釋[編輯]
^ 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後一次看文件。此後,病情進一步加重,插上鼻咽管。
參考文獻[編輯]
^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逄先知、金沖及主編 (編).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金沖及 主編) (編). 《毛泽东传:1949-1976》.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3: 1615.
^ 顧保孜、杜修賢.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4.
^ 毛泽东主席会见布托总理和夫人等贵宾. 人民日報. 1976-05-28.
^ 6.0 6.1 林克、徐濤、吳旭君. 《历史的真实》.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12.
^ 余瑋. 医生谈毛泽东死因:别乱猜 中央没公布我不会说. 黨史縱覽 (4). 2013-04-18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典編委會 (編). 刘雪桐谈毛泽东的遗体解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 5076–5077. ISBN 7-5017-2924-7. [摘自文摘報 1989-08-08]
^ 9.0 9.1 Li Zhi-Sui.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1-06-22: 581–583 [2014-01-21]. ISBN 978-0-307-7913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6) (英語). They suspected that Mao had an extremely rare motor neuron diseas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known colloquially in the West as Lou Gehrig's disease
^ 李志綏. 第三篇 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六年.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201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 楊正泉. 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 人民網. 2006-08-16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 許全興.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1956-1976.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1976.
^ 未名. 华国锋参加毛泽东纪念堂奠基仪式 并亲自为纪念堂基石培土. 人民網. 2008-08-20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 宮力 周敬青. 邓小平为何说天安门上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 人民網. 2013-04-11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 毛泽东逝世后遗体是如何进行保护的.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7).
^ 各国政府和人民深切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盛赞毛主席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立下丰功伟绩. 人民日報. 1976-09-15.
^ 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的衷心热爱和无比崇敬世界各国和人民沉痛哀悼毛主席逝世. 人民日報. 1976-09-27.
^ 美国总统福特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4.
^ Remarks on the Death of Chairman Mao Tse Tung (PDF). 1976-09-09 [2020-11-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14).
^ 美国总统福特发表声明. 人民日報. 1976-09-15.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 人民日報. 1976-09-14.
^ 美国官员和各界人士到我联络处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6.
^ 毛泽东讣告(一):从农民儿子到马列主义君主. 紐約時報. 1976-09-09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 包括
波蘭、 東德、 匈牙利、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 古巴、 蒙古。
^ 外电报道:我拒收苏波以党的名义发来的唁电. 參考消息. 1976-09-16.
^ 中國外交部並未拒收 匈牙利以政府名義發的另一份唁電。
^ 苏联官员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23.
^ 金日成同志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金日成同志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朝鲜党和政府通过决定深切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 人民日報. 1976-09-12.
^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人民议会主席团和部长会议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霍查同志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阿尔巴尼亚党和政府作出决定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 人民日報. 1976-09-12.
^ 阿尔巴尼亚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 毛泽东同志是杰出的马列主义者 谢胡同志主持大会并讲话 卡博同志致悼词. 人民日報. 1976-09-19.
^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编辑部文章:《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參考消息. 1977-07-18.
^ 阿尔巴尼亚领导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被迫停止对阿援助和接回专家 外交部照会阿驻华使馆,列举大量事实,指出阿方蓄意设置种种障碍,制造事端,破坏协议,应负全部责任. 人民日報. 1978-07-14.
^ 齐奥塞斯库同志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齐奥塞斯库同志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3.
^ 罗马尼亚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 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 博布、尼古列斯库等领导人出席 勒杜列斯库同志致悼词. 人民日報. 1976-09-19.
^ 越南劳动党中央、国会常务委员会和政府会议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2.
^ 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越南老挝人民沉痛悼念毛主席. 人民日報. 1976-09-22.
^ 老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2.
^ 老挝领导人到我驻古巴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老挝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5.
^ 澳大利亚总督克尔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发表声明. 人民日報. 1976-09-14.
^ 澳大利亚领导人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6.
^ 日本政府政党领导人等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日本官员和各界人士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23.
^ 日本各界人士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国民追悼会” 黑田寿男等致悼词,赞颂毛主席为日中邦交正常化做出巨大贡献,表示决心排除超级大国阻挠,争取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人民日報. 1976-10-07.
^ 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发表声明. 人民日報. 1976-09-14.
^ 巴基斯坦领导人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2.
^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1.
^ 南斯拉夫领导人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4.
^ 铁托总统到京 华主席和首都十万人隆重欢迎 华主席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南斯拉夫贵宾 邓小平、李先念副主席,吴德、邓颖超副委员长分别到机场欢迎和出席宴会. 人民日報. 1977-08-37.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铁托总统瞻仰毛主席遗容 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陪同铁托总统前往瞻仰 铁托总统在毛主席坐像前默哀,并献了花圈. 人民日報. 1977-09-01.
^ 英国首相办公室发表声明. 人民日報. 1976-09-15.
^ 英国首相卡拉汉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2.
^ 英国官员等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20.
^ 英国前首相希思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4.
^ 德斯坦发表声明悼念毛主席逝世. 參考消息. 1976-09-12.
^ 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2.
^ 法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8.
^ 巴黎万余群众举行游行集会. 人民日報. 1976-09-14.
^ 法国西德工人和各界人士举行活动悼念毛主席. 人民日報. 1976-09-22.
^ 西德总理施密特的唁电. 人民日報. 1976-09-12.
^ 包括基民盟總書記庫爾特·比登科普夫(英語:Kurt Biedenkopf)、自民黨總幹事霍夫曼(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致親筆唁函)
^ 西德领导人等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19.
^ 西德领导人等到我使馆吊唁. 人民日報. 1976-09-25.
^ 「禍國殃民·百死莫贖 毛匪澤東斃命」,《中央日報》頭版,1976年9月10日
^ 蔣主席號召大陸同胞 同心攜手併肩奮鬥 徹底摧毀毛共暴政 共軍共幹起義都是我精神戰友 所有抗暴革命決迅速支援供應. 《中央日報》頭版. 1976-09-12.
^ 蔣主席告大陸同胞書 傳送大陸各地. 《中央日報》頭版. 1976-09-12.
^ 國代呼籲大陸同胞 及時奮起摧毀暴政. 聯合報. 1976-09-11.
^ 中央社. 港無線電視台媚匪 國內三台決予抵制. 聯合報. 1976-10-01.
^ Bbc中文網記者, 威克. 特稿:那年當毛澤東死訊傳到台灣的時候. BBC News 中文.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中文(繁體)).
參見[編輯]
毛澤東、毛澤東生平、對毛澤東的評價、毛主席紀念堂、中共中央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
吉林隕石雨、唐山大地震、九九事故、粉碎四人幫
中國共產黨歷史
列寧之死
史太林之死
勃列日涅夫之死
周恩來之死、對周恩來的評價
鄧小平之死
江澤民之死、對江澤民的評價
金日成之死
金正日之死
昭和天皇之死
蔣介石之死、對蔣介石的評價
蔣經國之死、對蔣經國的評價
李光耀之死
外部連結[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毛澤東主席治喪委員會名單
音頻資料
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毛澤東逝世
毛澤東逝世追悼大會
文獻資料
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毛澤東主席治喪委員會名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在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上的悼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閱論編毛澤東
生平
書目
活動
早年生涯
新民學會
湘江評論
北伐戰爭
第一次國共內戰
尋烏調查
富田事變
古田會議
寧都會議
遵義會議
抗日戰爭
當選黨主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整風運動
抗美援朝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運動
1957年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反右運動
大躍進
中蘇論戰
四清運動
文化大革命
逝世
相關人物
朱德
周恩來
林彪
江青
劉少奇
任弼時
陳雲
鄧小平
王洪文
張春橋
姚文元
華國鋒
彭德懷
汪東興
高崗
陳伯達
康生
柯慶施
張國燾
王明
李立三
葉劍英
蔡和森
羅章龍
賀龍
張聞天
毛貽昌
文素勤
毛澤民
楊開慧
賀子珍
田家英
張玉鳳
毛岸英
毛岸青
李敏
李訥
毛遠新
羅一秀
毛澤覃
毛恩普
博古
毛新宇
蕭子升
蕭三
毛澤建
戚本禹
胡喬木
楊昌濟
徐特立
毛岸龍
陶毅
思想
毛澤東思想
一分為二
對立統一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公私合營
人民公社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抓革命、促生產
備戰、備荒、為人民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鞍鋼憲法
八字憲法
新民主主義
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戰爭
統一戰線
群眾路線
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三個世界
著作文章
體育之研究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實踐論
矛盾論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英語:On Guerrilla Warfare)
論持久戰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新民主主義論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論聯合政府
五一口號
論人民民主專政
論十大關係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事情正在起變化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
老三篇
為人民服務
紀念白求恩
愚公移山
文集
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選集
第五卷
毛澤東文集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
毛澤東思想萬歲
毛澤東集
影響
毛澤東時代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毛主義者
毛澤東崇拜
毛澤東像章
毛澤東塑像(列表)
毛澤東詩詞歌曲
毛主席紀念堂
毛澤東誕辰
毛粒子
相關條目
毛主席語錄
毛澤東書法
毛澤東故居
毛澤東傳
毛澤東年譜
對毛澤東的評價
天安門毛澤東像污損案
鄭州四人撕毀毛澤東像事件
毛澤東感謝日本爭議
七二一方針
《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分類
維基文庫
維基語錄
維基共享資源
閱論編文化大革命先前政治運動
大躍進
反右運動
1959年廬山會議
三年困難時期
七千人大會
四清運動
主要事件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五一六通知》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北大聶元梓大字報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紅八月
一月風暴
奪權運動
二月抗爭
三支兩軍
七·二〇事件
武鬥
清理階級隊伍
上山下鄉
一打三反運動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批陳整風運動
九一三事件
批林整風
評法批儒
批林批孔運動
「黑畫」事件
修改憲法
1975年整頓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四五運動
毛澤東逝世
懷仁堂事變
撥亂反正
大屠殺
紅八月
廣西
內蒙古
廣東
雲南
湖南
四川
江西瑞金
青海
理論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選集
毛主席語錄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資本主義復辟
反修防修
反對理論
法權基礎論
全面專政論
兩個文革說
階級關係新變動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二重性
對「兩個凡是」的批判
群眾活動
紅衛兵運動
全國大串連
破四舊
收集毛主席像章
早請示晚匯報
天天讀
忠字舞
批鬥會
改名
大字報
大批判
憶苦飯
看「八個樣板戲」
芒果崇拜
術語
最高指示
三忠於四無限
四個偉大
四大武器
三大革命運動
封建法西斯主義
洋奴哲學,爬行主義
形左實右
劃清界限
階級成分
黑五類
紅五類
臭老九
造反派和保皇派
老三屆
工農兵學員
國際影響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五月風暴
反越戰運動
緬甸共產黨
紅色高棉
秘魯共產黨
尼泊爾聯合共產黨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
印度共產黨
菲律賓共產黨
美國革命共產黨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台灣獨立運動
日本新左翼
日本赤軍
日本共產黨
模板:大模板
編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
派別
英模
中央小組
五人小組
外交
藝術
作品
災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閱論編文化大革命編年史前奏
中蘇交惡(九評)
越南戰爭
中美大使級會談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四清運動
楓橋經驗
桃園經驗
白銀經驗
小站經驗
北大社教
三線建設
突出政治
備戰指示
工交系統建立政工機關
重上井岡山
竊聽器事件
改組文化部
八六海戰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批判翦伯贊
羅瑞卿事件
蘇共二十三大
1966年
與中非斷交
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組
二月提綱
邢臺大地震
二月紀要(黑八論)
三月杭州會議
中央書記處會議
四月杭州會議
五七指示
政治局擴大會議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講話
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中央專案審查小組
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
文革工作組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清華附中紅衛兵
三家村
改組北京市委
八條指示
批判烏蘭夫
南京大學事件
全國高校中斷招生
二炮部隊成立
毛澤東回韶山
北京大學六一八事件
二月兵變
毛澤東暢遊長江
三舊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
《毛主席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條》
破四舊
紅八月
西糾
八二三事件
大興事件
北京市大、中學校紅衛兵聯絡總站
全國大串連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關於軍隊院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指示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九·七社論
農村五條
工業六條
批判資反路線
安亭事件
《解放日報》事件
一二·三事件
六·三事件
全國大武鬥
康平路事件
一二·四事件
加納單方面斷交
中央工作會議
工廠十二條
工業交通座談會
工交十五條
工礦十條
農村十條
聯動成立
孫中山百年紀念
政治局擴大會議
1967年
元旦社論
一月風暴(上海人民公社)
奪權運動
革命委員會
公安六條
軍隊支左
國務院業務組建立
全國大武鬥
喀什武鬥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軍委八條
1967年莫斯科紅場事件
揭露暢觀樓事件
《出身論》
二月抗爭
二月鎮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軍以上幹部會議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
軍委十條
三支兩軍
備戰、備荒、為人民
「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
江青「為人民立新功」講話
揭發「伍豪」事件
新疆馬明方叛徒集團案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國大武鬥
重慶大武鬥
瀘州武鬥事件
圍困中南海事件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沙頭角槍戰
中國駐印尼使館遇襲事件
七·二〇事件
全國大武鬥
砸上柴聯司
軍委辦事組
揪軍內一小撮
青銅峽事件
廣東文革屠殺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陽江大屠殺
川東殺俘狂潮
砸爛公檢法
中國駐印尼使館遇襲事件
中國與印尼斷交
八七講話
八·九講話
點名批判
東華門事件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王、關、戚事件
東北幫叛黨投敵反革命集團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殺
道縣事件
邵陽縣大屠殺
內人黨事件
九五命令
《評陶鑄的兩本書》
復課鬧革命
馬明方叛徒集團案
重要指示
海軍積代會
革命大聯合
鬥私批修
五十字建黨方針
《沿着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的道路前進》
1968年
中蘇邊界衝突
七里沁島事件
楊、余、傅事件
雲南文革屠殺
滇西挺進縱隊案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沙甸事件
毛澤東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
全國大武鬥
蚌埠、淮南武鬥事件
蕪湖武鬥事件
寶雞武鬥事件
清華百日武鬥
廣西文革屠殺
南寧「四·二二」慘案
桂林武鬥事件
柳州武鬥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線
林昭被執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階級隊伍
「七·三」佈告
江西瑞金大屠殺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佈告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全面勝利
鬥、批、改
五七幹校
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
整黨建黨
批判黑六論
反覆舊
上山下鄉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邊壩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屆一中全會
「五·二二」指示
軍委辦事組座談會
國際問題研究小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
1970年
1970年通海地震
全民大練兵
一打三反(遇羅克、王佩英)
四五計劃制定
全國計劃工作會議
企業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共產主義自修大學」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
五·二〇聲明
工農兵上大學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我的一點意見
中央組織宣傳組
斯諾訪華
華北會議
批陳整風
1971年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毛澤東南巡
南昌談話
三國四方會議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第31屆世乒賽
乒乓外交
1972年全國計劃會議
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
外交部聲明釣魚島屬中國領土
1972年
批林整風
追悼陳毅同志大會
五七一工程紀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遜訪華(上海公報)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國慶社論
批判極「左」思潮
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
廢除法西斯式的審查方式
國務院業務組1972年12月審幹會議
1973年
新年獻詞
1973年全國計劃會議
爐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屆一中全會
恢復亞運聯席位
反擊右傾回潮運動
批周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黃帥事件
雲南知青暴動
外交部《新情況》第153期事件
評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安東尼奧尼事件
蝸牛事件
批「黑畫」運動
批林批孔
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園丁之歌》風波
李九蓮被捕
三個世界
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抓革命、促生產
風慶輪事件
政治局會議
體育革命
參加第七屆亞運會
召開四屆人大通知
李一哲事件
長沙決策
1975年
1號文件
中共十屆二中全會
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
七五憲法
海城大地震
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運動
1975年整頓(三項指示為綱)
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
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批判經驗主義
張志新被執行死刑
《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政治局會議
解放老幹部
鋼鐵生產計劃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庫潰壩
全國大武鬥(鎮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變)
第三屆全運會
國務院計劃工作務虛會
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毛澤東關於電影《創業》的批示
評《水滸》運動
工業20條
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座談會
匯報提綱
論總綱
劉冰上書事件
打招呼會議
1976年
元旦社論
周恩來之死
第二次打招呼會議
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南京事件
四五運動
總理遺言案
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
唐山大地震
「你辦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針辦」
毛澤東之死
粉碎四人幫(上海武裝叛亂計劃)
揭批查
毛主席紀念堂
全國大武鬥(保定武鬥事件)
中共中央宣傳工作座談會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1977年(尾聲)
洋冒進
兩個凡是
揭批陰謀文藝
1977年全國計劃會議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
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鄧小平談話
按勞分配討論會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
中共中央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恢復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
中阿決裂
後續
七八憲法
真理標準大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
知青大返城
新三級
撥亂反正
揭批查運動
平反冤假錯案
清理三種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
新啟蒙運動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歷史問題決議)
八二憲法
整黨
模板:大模板
編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藝術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
冷戰的起源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 political conflict)
希臘十二月衝突
英蘇百分比協定
雅爾塔會議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衝浪行動
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詛咒的士兵
不可思議行動
沒落行動
波茨坦會議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分裂
支配行動
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 Beleaguer)
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 Blacklist Forty)
伊朗危機
希臘內戰
巴魯克計劃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魯門主義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 1947 crises)
馬歇爾計劃
莫洛托夫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二月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
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 uprisin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蘇南衝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鐵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第二次國共內戰
臺灣戒嚴
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台海兩岸分裂分治
馬來亞緊急狀態
緬甸共產主義叛亂
1949年3月敍利亞政變(英語: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 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韓戰
麥卡錫主義
茅茅起義
阿爾及利亞戰爭
7月23日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東德六一七事件
羅森堡夫婦案
《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 of 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 Amendment)
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綠山戰爭
越南戰爭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塞浦路斯緊急狀態
黃金行動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東戰爭
「我們要埋葬你們」
伊夫尼戰爭
格拉迪奧行動
阿拉伯冷戰
1957年敍利亞危機(英語:Syrian Crisis of 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機
7月14日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區騷亂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語:1959 Mosul 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響(英語:Aftermath of the Cuban Revolution)
赫魯曉夫解凍
廚房辯論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剛果危機
辛巴叛亂
1960年U-2擊墜事件
豬灣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變
蘇阿決裂
伊拉克–庫爾德衝突(英語:Iraqi–Kurdish 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First Iraqi–Kurdish 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獨立戰爭
幾內亞比紹獨立戰爭
莫桑比克獨立戰爭
古巴導彈危機
埃爾·波特納佐(英語:El Porteñazo)
中印邊境戰爭
砂拉越共產主義叛亂
齋月革命
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
北也門內戰
1963年敍利亞政變
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
亞丁危機
1963年塞浦路斯危機(英語:Cyprus crisis of 1963–64)
越南戰爭
叛亂戰爭(英語:Shifta War)
墨西哥骯髒戰爭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危地馬拉內戰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語: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新秩序
多米諾骨牌理論
東盟宣言
老撾內戰
1966年敍利亞政變
阿根廷革命(英語:Argentine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朝韓非軍事區衝突
希臘軍政府
六七暴動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佐法爾叛亂
南也門戰爭(英語:Al-Wadiah War)
尼日利亞內戰
普韋布洛號危機
鉛彈歲月
六八運動
五月風暴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利比亞綠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產主義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糾正行動
1970年代
緩和政策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約旦內戰
阿爾科拉演習
敍利亞校正運動
西撒哈拉衝突(英語:Western Sahara conflict)
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戰爭
胡差暴動
現實政治
乒乓外交
埃及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 Revolution (Egypt))
1971年土耳其備忘錄政變(英語:1971 Turkish military memorandum)
1971年蘇丹政變
柏林四強協定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1972年尼克遜訪華
南北也門1972年邊境衝突
第一次也門戰爭(英語:Yemenite War of 1972)
慕尼黑慘案
孟加拉國共產主義騷亂(英語:1972–1975 Bangladesh insurgency)
第一次厄立特里亞內戰(英語:Eritrean Civil 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機
康乃馨革命
蘇聯繞飛日本常規化
西班牙民主轉型
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並佔領
希臘民主轉型(英語:Metapolitefsi)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英語:Second Iraqi–Kurdish Wa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安哥拉內戰
赫爾辛基協議
莫桑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語:Oromo 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馬里政變(英語:1978 Somali coup d'état attempt)
西撒哈拉戰爭
埃塞俄比亞內戰
黎巴嫩內戰
中阿決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變
利比亞–埃及戰爭(英語:Libyan–Egyptian 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衝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開放
NDF叛亂(英語:NDF Rebellion)
乍得—利比亞衝突
1979年也門戰爭(英語:Yemenite War of 1979)
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新寶石運動
1979年赫拉特起義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語:Struggle against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戰爭
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秘魯內部衝突
第二次厄立特里亞內戰(英語:Eritrean Civil Wars)
1980年土耳其政變(英語:1980 Turkish coup d'état)
兩伊戰爭
烏干達叢林戰爭
錫德拉灣事件
西方-81演習
卡薩芒斯衝突(英語:Casamance conflict)
福克蘭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埃塞俄比亞–索馬里邊界戰爭(英語:1982 Ethiopian–Somali Border War)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星球大戰計劃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
東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語:1986 Black Sea incident)
南也門內戰(英語:South Yemen Civil War)
豐田戰爭
聖靈抵抗軍叛亂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布干維爾內戰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團結工會
蘇聯對團結工會的應對(英語:Soviet reaction to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阿富汗內戰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門事件
新思維
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
東歐劇變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開放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東德轉型與和平革命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灣戰爭
兩德統一
也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蘇聯解體
八一九事件
冷衝突(英語:Frozen 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語:Abkhaz–Georgian conflict)
臺灣
朝鮮半島
波多黎各(英語:Political status of Puerto Rico)
科索沃(英語:Political status of Kosovo)
南奧塞梯
聶斯特河沿岸
中印邊界
北婆羅洲(英語:North Borneo 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報局
聯邦調查局
美國國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軍備競賽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魯門主義
圍堵
艾森豪威爾主義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爾斯坦主義
甘迺迪主義(英語:Kennedy Doctrine)
三和路線
東方政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主義
尼克森主義
烏布利希主義
卡特主義
里根主義
推回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反共主義
麥卡錫主義
凱恩斯主義
貨幣主義
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芝加哥經濟學派
列根經濟學
供應面經濟學
戴卓爾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史太林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毛澤東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鐵托主義
霍查主義
卡斯特羅主義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產主義
胡薩克主義
納薩爾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
帝國主義
族裔民族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種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獨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體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導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歐洲經濟共同體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不結盟運動
東南亞國家聯盟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狩獵俱樂部(英語:Safari 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語:Active measures)
《消息報》
《真理報》
《美利堅報(英語:Amerika (magazine))》
《俄羅斯生活報(英語:Russian Life)》
自由十字軍(英語:Crusade for 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紅色恐慌
俄通社-塔斯社
美國之音
莫斯科廣播電台
參見
白令海峽
仙人掌幕
朝韓關係
末日之鐘
福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東戰爭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語:Russian espion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1917年俄國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影響
第二次冷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中國共產黨主題 歷史主題 政治主題 人物主題 死亡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