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种师团再往下,便是丙种师团,丙种师团为5个联队,这5个联队中,工、炮各一,剩下三个则为步兵联队,总兵力为15000人以上。
最后就是丁种师团,丁种师团只有三个联队,且均为步兵,就算有部分丁种师团存在其他兵团,但也是极小部分,主要还是步兵,总兵力为11000人。
除了这四种师团之外,当时日军还有一种部队番号,叫做独立混成旅团,其级别与师团一样,但兵力很少,一般只有6000人到8000人。
之所以这么分,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适应不同战场的需要。
一般在正面战场的,自然是以甲、乙、丙三种师团为主,而像丁种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则一般是承担扫荡或者是战略辅助任务。
这其中,关东军的主力师团,主要为甲种师团(也叫挽马师团),不过与普通的甲种师团不一样的是,关东军的甲种师团为三个联队制,而非两旅四联队。
也就是说,关东军其实大部分也是甲种师团,但其承担的角色,则是作为海外派驻的一支常备军。
日军在不断对外侵略的过程中,需要在其侵略或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而海外常备军就由此出现。
这些海外常备军中,除了关东军之外,还有朝鲜军、台湾军、中国华北驻屯军,这四个海外常备军,均是日军用来控制其所占领的地区的。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关东军在内的所有海外驻军,当时日军规定是司令官必须由天皇直接任命,以此来显示其“武威”,所以我们就看到,担任关东军司令官的,起步就是中将,另外还有大将军衔的军官担任过。
而相比于其他三支海外驻军,显然最重要的是关东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的朝鲜和台湾已经被日本完全控制,而华北的日军驻屯军面对广阔的战场,兵力十分分散,这么一来,最能“有所作为”的,自然也只有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了。
正因如此,关东军的兵力也越来越多,到1937年后,其兵力占比已经达到了日本陆军的将近四分之一,由于越来越膨胀,关东军慢慢的就出现了无视上级指令,甚至是“下克上”等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中集中了大量野心分子,像在侵华战争中罪孽深重的冈村宁次,就是出身于关东军中。
从某种程度来说,关东军这个名字,就是这些野心家促成的。
二、关东军和关东州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此战俄军战败,正因此战,日本从俄国人手里夺走了之前被沙皇俄国租借的辽东半岛南端。
此外,日本还借此机会,取得了从长春到沈阳之间长达885公里的南满铁路两侧的治外法权,也就是满铁附属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管理,日本于当年制定了《关东总督府勤务令》,根据这条法令,关东都督府正式成立。
既然成立了都督府,自然要有部队,因此,以守备满铁为由,日本又组建了满铁守备队。
这些守备队,当时是从日本本土抽调而来,考虑到是海外驻军,自然是以甲种师团为主,因此最初被抽调到此处的就是两个甲种师团,合计约4万人。
而这批被抽调来的部队,就是后来的关东军,其当时管辖的范围,包括大连、旅顺以及金州、貔子窝、普兰店公五个行政区。
这五个行政区,统称为关东州。
其实说的简单一点,这个所谓的关东州,就是上山海关以东的大片区域,而所谓关东军,就是指驻守在关东州的日军部队。
因此,关东军之名,便是因此而来,像有些说法提出,关东军是因为其兵源主要来自日本关东地区,是存在极大错误的。
而日本为何要建立关东州并派驻关东军呢?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全面侵略东北后,把这里作为为进一步扩张的重要基地。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于1919年撤销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并在这一年正式启用关东军这个名字。
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关东军与关东厅开始实施军民分治,也就是说,关东厅主管民政事务,而关东军则单独设司令部,并明确要求,关东军直接隶属天皇。
在此之后,日本加紧推进侵略中国政策,而在这其中,关东军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在1928年策划皇姑屯事件,紧接着又在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而东北全境也是在九一八后被日军全部侵占。
占领东北全境后,关东军把整个东北当成了一个重要的补给基地,大量的粮食、矿产资源被关东军疯狂掠夺,而东北民众也在这期间备受欺凌。
在此之后,关东军不断增兵,最高峰时,曾一度达到近百万。
而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正是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下,坚持与敌斗争十四年,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联牺牲无数,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敌斗争。
从某种角度来讲,正是抗联的坚持斗争,极大牵制了日本关东军。
三、从膨胀到灭亡
关东军能从日本四大海外驻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陆军中地位最特殊的一支部队,与九一八事件有很大关系。
就在九一八之后,关东军得以迅速侵占整个东北,而我们都知道,东北全境的面积比日本本土还要大三倍,加上这里有丰富的各类资源,因此,为了彻底实现控制,自然要大量增兵。
正因如此,从九一八到1937年,是关东军膨胀的关键时期,其兵力也达到了四个师团、两个独立混成旅团、两个骑兵旅团以及五个独立守备队,总人数为10万人。
这10万人,基本上均来自甲种师团,与1942年之后新增的关东军有极大区别。
到了1941年,关东军兵力达到了一个巅峰,达到了70万,由于兵多将广,此时的关东军在日本军事系统中,已经成了与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并驾齐驱的存在。
而膨胀的结果,自然是极为自信,当时的关东军颇有些目空一切的态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军擅自挑起了著名的“诺门坎战役”。
这一战,关东军在战前认为苏军不堪一击,结果却是被苏军上了一课,受到了重创。
由于吃了大亏,关东军不可一世的地位自然不保了,诺门坎战役后,关东军遭到了极为严厉的整肃,大量之前不听话的军官被调走,而司令官也换成了比较听话的梅津美治郎。
正是在梅津美治郎上任后,关东军基本没有了之前“下克上”的情况出现。
不过,在此之后关东军的兵力依旧在增长,主要原因是因为对苏备战,到了1942年时,关东军总兵力达到顶峰,拥有近百万人。
但这么多兵力中,大多数精锐都被抽调到了其他战场,留下来的和新补充的,战斗力都要比之前差不少,这也是为何在1945年时,庞大的关东军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的原因之一。
从组建到膨胀再到灭亡,关东军的历史其实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最好证据,铭记这段历史,并非是某些人说的“走向封闭”和“宣扬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真相、防止悲剧重演,更是为了不忘我们来时的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